发挥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功能 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
  2015年下半年,中央决定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,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,其中80%的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,每年拿出20%、约230亿元,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前三年作为注册资本金重点用于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,在全国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,并向市县延伸业务分支机构,直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;在国家层面组建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,为省级机构分险增信,构建起完整的专门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全国性担保、再担保组织机构体系。

各省积极响应、迅速行动,目前已有26个省成立了农业信贷担保机构,另有7个省级农担公司正在积极筹建中,预计年底前挂牌成立。截至10月份,重庆、北京、黑龙江、安徽等14家开展业务的省级农担公司,累计担保总额超过500亿元,在保余额超过140亿元,服务了近8000个农业担保项目,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共获得银行授信超过2000亿元。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大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贷款发放效率大大提高,缓解农业贷款“难”、“贵”、“少”、“慢”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。

  与此同时,财政部、农业部、银监会报经国务院批准,今年5月,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。国家农担公司拟分三年形成15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规模,首批约10亿再担保业务也在10月份正式落地,国家农担公司确立“风险共担、利率优惠、不缴存保证金”作为银担合作的基本原则,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、中国邮储银行等签署“总对总”战略合作协议,与中国工商银行、国开行、农发行、中信银行等十几家主要银行类金融机构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,拟于近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。

  应该说,国家创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这一新的政策工具,找准了农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痛点,顺应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金需求的关切,打消了银行等资金供应者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顾虑。同时,改变传统的农业直接补贴方式,创新财政支农方式,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、普惠性、市场化、专业化优势,可以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,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应,也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公平,代表了财政支农资金改革的方向。  

  第二,现代农业金融风险管理需要组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。

文章分类: 行业新闻